![]() | ![]() | ![]() | 2003年 《鬼姑娘的傳說》獲2003台北兒童藝術節創作徵選首獎 2004年 《鬼姑娘的傳說》獲2003台北兒童藝術特頒「金劇獎」 ![]() 劇本原作 鄭清文(第九屆國家文藝獎得主) 舞台設計 施工忠昊 (第三屆台新藝術獎「最佳視覺藝術」得主) 劇本編劇 楊杏枝(《刺桐花開》獲89年國家劇院傳統戲曲甄選第一名) 戲偶雕刻 李俊陽(第十屆台新獎視覺藝術類入圍 ) 導 演 戴君芳(2004十全十美女節崑曲小劇場《柳.夢.梅》導演) ![]() 月黑風高的夜晚,一個黑影出現,擾亂了寧靜的平頂村,村民們猜測兇手就是鬼姑娘,一夕之間人心惶惶。 阿城是個11歲的小男孩,生性膽小卻富有同情心,番仔舅公在廟埕前,告訴他鬼姑娘的傳說,原來鬼姑娘是鬼王和村女所生,她有兩顆心,白天是善良的白姑娘,晚上就變成邪惡的黑姑娘了。村民們認為黑姑娘的作亂是白姑娘生病,失去制衡力量所致,決定去捕殺鬼姑娘。 阿城覺得白姑娘很可憐想去救她,卻被阿強等同伴嘲笑他人小膽小還想做大事,所以他決定向自己挑戰,克服內心的恐懼,帶著藥獨自走入大樹林去醫治生病的白姑娘,那晚,黑姑娘在觀音寺外大吼大鬧,隔了幾個小時,村子已全毀,村民大哭無助,小男孩阿城該怎如何是好呢? | ![]() | |
![]() | ![]() | ||||
![]() ...這次創作十二尊戲偶,包括被暱稱「台灣阿城」的主角阿城以及阿來嬸、愛笑姨、番仔舅等人物,個個心地善良、秉性溫和,打造出來的偶戲有著傳統尪仔沒有的「厚嘴唇」,讓人會心而笑。...結合文學、美術、戲劇、音樂各路新鮮人,就為讓小朋友喜歡布袋戲,重尋父母一代的記憶與美好。 | ![]() | ![]() 這必然是一個嶄新團隊不斷碰撞火花、戲耍思維所致的結果,它簡單,美好,與觀眾站在同一線。導演運用一兩秒鐘轉換舞台角度與側門開闔度的手法,便緊湊地轉化了日夜、善惡與矛盾,並讓真人演圓融入偶戲表演中。而這絲毫不影響傳統布袋戲注重的炫技表演,形式變動了,叫好聲卻仍在。 | |||
![]() | ![]() | 演員:3人 適合場地:室內(黑盒子更佳) 長度:45分鐘 「這款好,敢是我要的人生?」西田社製作的「重逢鯉魚潭」創造了歌仔戲劇場少見的,極為「散文小品」風格的清新語彙。故事演一對好友在湖邊相遇,意外揭露了多年前兩人「命運交換」的秘密。明秀靠打魚為生;清秀貴為宰相女婿,身分懸殊的二人,一同回味兒時的湖邊遊戲,也互訴遭遇。明秀感嘆「奉子成家負責任,放棄學業失前程。」清秀自忖「順從母命爭上游」,卻落入「自古無毒不丈夫」的迷思,做了不少虧心事。自我質疑之下,清秀托出多年前的七夕夜,大學士賞識拔擢的,其實是為了幽會不見身影的明秀。明秀雖感愕然,但很快就釋懷了。反而是清秀,不知足地向鯉魚精索取更多幸福,因而落湖身亡。這樣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小品,首演由歌仔戲老將陳美雲、呂雪鳳擔綱,在黑盒子近距離的注視下,十分恰如其分的詮釋了人物的心情。 | ![]() |
![]() | ||
![]() | ![]() |